第71节(3 / 4)
掉借粮种的登记。
归还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,其中也难免会出现插曲。
轮到一个老妪时,负责检查粮种品质、核对重量的大使把布袋打开看了两眼, 旋即丢给面前的老妪。老妪没拿稳, 布袋里的五谷洒落出来掉了一地, 就像一条导火线, 双方激烈地争吵起来,争吵声连远在商铺里坐着的陆久安都能听见。
“怎么回事?”陆久安从座位上站起来,户部书吏诚惶诚恐跟在后面。
那个老妪看到陆久安,仿佛找到了主心骨, 跪在地上告状:“陆大人, 这位官差爷非但不收我的粮食,还给扔在地上。”
“胡言乱语。”大使愤怒道:“大人,是这人拿着坏了的粮食以次充好, 我们断然没有收的道理。小人前面一直耐心跟她解释,她不听, 我才退给她的。而且小人没扔地上,我看得清清楚楚,是她自己故意用手挡了一下。”
户部书吏从地上抓起来一把,脸色难看:“大人,发霉了。”
户部书吏手中的谷物粘在一起,谷壳外面长着斑斑点点的白色绒毛,显然是无法食用的。
陆久安也从地上抓起来一把,摊开放在手心:“本官也不妄下结语,粮食这个东西,显然你们要更懂一些,就由广大群众来评判吧。”
那个为自己辩驳的大使很有眼力,听到陆久安这么说,当即捧着发霉的谷物绕着队伍走了一圈:“乡亲们,你们归还的粮食最终是要进入县衙粮仓的,说不定哪天开仓赈粮就要进入你们谁的肚子。你们看看,这是人吃的吗?”
排队的百姓纷纷伸长脖子去看:“哎哟,这吃了不得跑肚子啊,真是黑心眼啊。”
“是赵家那个老婆子,平日就爱占小便宜,陆大人好心借粮种给我们,怎么能以怨报德还这种粮食呢?”
“官差大哥没有做错,这种粮食怎么能收呢。”
赵家婆子被陆久安拉出来公开处刑,没有了一开始的理直气壮,转着眼珠子找退路:“这谷子是前些天被雨淋湿了的,老婆子我也没注意,对不住啊,我去补上新的来。”
“呸,我看就是故意的,哪有谷子潮了不知道的。”围观的农夫不买账。
不过不管怎么样,老妪道了歉,又答应重新补上,这个插曲很快就过去,接下来的流程很顺利,用了一个上午,排长队的百姓就办理完成。
县仓大使拿着册子过来:“请陆大人过目,这是今日上午退还的总量,共计640公斤。”
陆久安沉默地看完,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人已经归还了粮食:“剩余的部分等下午再看看。”
然而等一整天下来,县仓大使回到县衙汇报工作的时候,显得尤其生气:“大人,剩下的明显要赖账了。小的等了一下午,结果只稀稀拉拉来了几个人,剩下的大半时间里人影子都没看到。”
“再等等。”陆久安安抚手下,“兴许是收成没多久,还在晒谷子。”
谷子收割以后不能马上放进粮仓,还要初步筛出杂物,晒干水分,去除空壳才能收进去,若是水分没晒干,很可能像今日赵家婆子拿的谷物一样,用不了多久就发霉了。
就这样过去三天,各个乡的里正把收还的粮食和册子陆陆续续交上来,果不其然,他们负责的也和县城的一样,不是所有人都按约定归还了粮种。
“粮种才多少斤,和今年收获的相比不过九牛一毛,这么点都不舍得拿出来吗?”掌典税收的税课大使狠狠拍在手边的桌案上:“况且这是当初借给他们的,按理本来就该还。”
他们平时去征税时,经常会遇到这种耍赖不缴的人,因此感同身受。
不过那时候还能武力强制征收,现在陆大人来了,若是下面办事的官差闹出什么欺压百姓的事,百姓可以状告官差,因此办起事来难免有些投鼠忌器。
陆久安若有所思:“今年丰产,确实不应该收不上来,问过什么原因了吗?”
里正回答:“新落户的都老老实实上交了,就是有些家里不太富裕的,他们田地板结贫瘠,虽然没遭洪水,收起来的不多,也是要省吃节用的才能挨到明年。”
里正话里话外,颇有维护意味,陆久安看了他一眼,知道他说的是实话。
农民看天吃饭,地也至关重要。
土壤是农作物的基础,土壤肥瘦决定了庄稼长得好不好。
另外,种植技术和粮种的选育也是关键因素,百姓按照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循规蹈矩埋头苦干,没有创新和改良,产量再高也有个极限。
不过,这却不是他们背信的理由,陆久安道:“一码归一码,产量低的问题,本官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,会找个时间公布出来。他们只是怕明年没有粮种的话,到时候再借便是,但是今年的该还的还是得还,这是基本的诚信问题。”
“陆大人教训得是。”里正被陆久安不怒自威的眼神扫过来,忙不迭地点头,“只是陆大人,另外一两个,就是偷奸耍滑浑水摸鱼的,小的也不敢强制征收,我脸色一变,这些人就嚷嚷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