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27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闻奕并不在意,每日在城中巡视,查案,过得还算风生水起。

就这样过了大半年,莫肃琛对他依旧冷漠。

他很少能见到莫肃琛,有时会刻意去堵人,有时是远远地看上一眼。

直到夏末,边关遭袭,关外十六部联合,大军压境。

闻枭遭袭,战死沙场,尸首被挂于敌军军营曝晒。

朝中一片低沉,无人能挂帅挡住十六部的奇袭和八十万大军。

闻奕一身冷肃,不顾阻拦,跪于朝前。

皇帝闭了闭眼,看着倔强跪着的人,应了下来。

夜里,一向来无影去无踪的莫肃琛站在空寂的院落中,目光淡淡地注视着他。

闻奕抬眸,与来人默默对视。

“我要走了。”闻奕率先开口,声音有些哑。

莫肃琛没回话,只是静静地看着他。

“莫肃琛,”闻奕扯出一个笑容,“如果我能活着回来的话,你可以考虑我吗?”

“你我无姻缘,何必执迷不悟。”莫肃琛淡淡道。

“若是我强求呢?”闻奕执拗地看着他,像一个得不到糖的孩子,委屈又不甘。

“保重。”莫肃琛说完,消散于空寂的风里。

闻奕抬手,风从指间流过,从没能抓住。

他沉眸,擦拭着自己的剑,逼迫自己入眠。

翌日,闻奕点兵赶往边关。

高楼红台上,一道人影沉默地注视着越来越远的队伍,直到那道熟悉的人影消失在无际的边野,他才收回视线。

闻奕一路疾驰,马不停蹄地赶到边关。

奇袭

一路披星戴月,他压缩了几日的时间,在大军赶往边关之际率先抵达。

来时便给辙苏写了信,关外,辙苏已经在等他了,他停下马,二人遥遥对视。

“一路可还好?”辙苏上马,哑声询问。

“援军只有三万,我挑了祖父留下来的人。”闻奕沉着脸,声音也沙哑了些。

辙苏抬眸看着大漠孤烟,“现在十六部集结,对攻下榆关势在必得。如今祖父……战死,军内士气低下,敌军士气高涨,若贸然出兵,必败。”

现在形势严峻,关外十六部有预谋突袭,他们防备不够,如今已然弱了一截。

粮草军饷都还不见踪影,若是后续供应不上,到时,怕是这镇守边关的十万战士都要埋骨沙场,十万对峙四十万,本就没有胜算,如今十六部大军兵临城下,气势如虹,更是影响军心。

“兄长,我此来,便是为带回祖父尸骨,驱赶十六部而来。”闻奕神情认真,“无论如何,闻家军不会败,榆关不能丢。”

“阿奕,你长大了。”辙苏笑起来,却是苦涩。

进入城中,远远就有几个身着盔甲的人严阵以待。

“各位,”辙苏下马,严肃地看着大家,介绍道:“这便是祖父的孙子,闻奕,也是闻家军的将军。”

一句,便立住了闻奕的身份,也表明了他的立场。

闻奕沉着脸,朝大家点了点头,“诸位好,我是闻奕。”

众人面面相觑,闻奕不咸不淡地与其对视,半晌,众人点了点头,恭敬地行了一礼。

大帐里,闻奕看着行军图,问道:“如今形势如何?”

他知道的不过是传入京中的急报,不容乐观,形势严峻。

可具体如何,他不得而知。

“祖父战死后,我们大大小小也打了几次战,对方气势大振,每日都会有突袭。好在大家都是久经沙场,应对能力也非同一般,几次都被挡了回去。”

辙苏面色复杂,“但是,如今军粮撑不过三日,十六部又虎视眈眈,就怕绕道后方切军粮,我们也派人去接应了。”

“粮草大概三日会到,”闻奕手指在沙盘上点了点,“至于押运,我让祖父留下的亲信扮做商人运货,走的小路。”

“还有一部分走大路,此做引诱,若是他们劫车,车上的火药不会让他们讨到好。”

“如此便好。”辙苏欣慰地拍了拍闻奕的肩膀。

在一旁听的几人也点了点头,目光赞赏,眼含热泪,“将军后继有人啊。”

“大家不必伤心,”闻奕目光沉凝,一字一顿:“我定会带回祖父的尸首,也会胜。”

翌日,大军压境。

辙苏站在城墙上,目光沉沉。

“如何?”闻奕问。

“看来,他们是要一举夺下榆关了。”

“还有多少人能用?”闻奕看着城下的人,面色如常。

“榆关距容城不过三十里,”闻奕道。

“可此时去借兵,且不论杨志喜借兵与否,便是借到了,也来不及。”

闻奕悠悠看着火红的太阳,漫不经心道:“我是说,这样的距离,现在也足够赶到榆关了。”

辙苏瞳孔放大,震惊不已,“你是说……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