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433节(3 / 3)

加入书签

我们这个集体合作是不能跟人家根正苗红的比。个体户都被收拾干净了,剩下的不就是我们了吗?要敲骨吸髓一口吞干净,除了我们还是我们。你看现在就7月份了,10月份办完亚运会他们肯定就要下手。我们这没见识的人也不像人家能耐,能出国搞个移民什么的。我们也只能求到周经理你头上来了。麻烦你借个名字,跟我们合资吧。我保证一分钱不要你们出,我们就想花钱买平安,他们要面子不敢打国际官司,不敢朝你们下手的。”

周秋萍沉默了半晌,没有直接答应对方,而是表态:“这事儿太大了,我得想想。”

厂长焦急不已:“那你快点想啊,我们就指望你们公司救命了。”

周秋萍大概能猜测到他们承受的压力究竟有多大。自古如此,从上到下层层摊派。上面说收100下面能收1000,中间差价900,是要被一层层盘剥掉的。

她安慰对方:“事情没你们想的那么糟糕,不要自己吓自己。你们先赶紧接订单干活吧。”

厂长又强调:“你看你跟我们合作的话,以后我们一定听从你们的安排,你们说让我们生产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,保准一点都不耽误事。”

但周秋萍还是没给出令他满意的答案,只说自己要想想。

待挂了电话,她陷入了沉思。

她想到了自己上辈子在报纸上看到过的一段对经济学家的采访,大概意思是说80年代的腐败促进了经济发展。因为这个时期政府攫取了本该属于人民的权利,比方说办企业和做生意,这本是人民的权利,结果被政府垄断掉了。想做这件事的人,必须得付出额外的经济代价。这种腐败,发生的原因不是商人道德败坏,而是权力错位。

上辈子这个时代自己还没开始做生意,所以并不了解整个商业环境。到90年代中期做买卖的时候,她还跟同行一道抱怨过环境不好了,没有80年代能挣钱。

现在想想看,人真是免不了天真。要真有这种好事,那这时代就没穷人了。

她摇摇头,眯着眼睛靠在沙发上分析。

注资工厂,像肯德基和京城畜牧局之类的单位那种合作,好处在于她相当拥有自己的车间了,以后可以指哪打哪,更加灵活机动地满足外贸订单的需求。

她为什么在发现这笔单子里面需要开工组织生产时开工时,第一回 合考虑的就是乡镇企业?还真不是她歧视国营厂,对对方有偏见。而是现在的国营单位实在是反应迟缓,一点小事都要请示七八个流程找领导签十七八个字。

碰上领导刚好出差的情况,那你就等着吧,等到猴年马月也得把人等回来签了字程序才能往下走。

有这耽误的时间,乡镇企业早就开工生产,甚至已经能交第一批货了。

做贸易,尤其是外贸,本身就强调要反应迅速。她哪有功夫等国营厂慢吞吞地墨迹。

但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工厂,最方便的肯定是有自己的生产单位。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要求,生产出符合心意的产品。

可这么做也不是没风险,最大的风险在于管理工厂。她不可能只挂名字的,她这边又不是没家没业,出了事拍拍屁股走人就行。她想做大做强,那么就必须得介入工厂的管理。

不是她狗眼看人低,而是这时代的乡镇企业管理,完全谈不上规范两个字。甚至连历史悠久的国营大厂,企业管理也是一言难尽。否则也不会一天到晚强调国企要改革了。

乡镇企业最大的毛病在于短视,或者说整个大环境逼迫他们短视。因为不晓得什么时候就要关门大吉,所以他们时刻处于能赚一笔是一笔的状态中,不会思考企业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,只求还能干的时候多挣点钱。

周秋萍在纸上写下:长远发展。

高女士用高压锅炖上了鸡,大夏天的人人都出汗多,要喝点鸡汤补补元气。

她在厨房里忙完了出来,看女儿若有所思的样子,不由得奇怪:“怎么了?”

“阿妈,有人要送厂给我们呢。”

高兴同志吓了一跳:“你又没当官,谁要送这个给你。”

听女儿说完事情经过,老太太砸了砸嘴,感觉世界真奇妙:“咋就跟《范进中举》了一样呢。”

作为一个只会写自己名字的纯文盲,老太太当然不可能看过《儒林外史》这本小说。但是这时代有电视剧呀,江州台就播放过《范进中举》。

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举之后,好多人什么财主地主之类的,就带着家产过来投靠,挂在举人名下,因为这样可以少交好多税还不容易被小官小吏吃掉,很划算。

现在,她们倒成了范进了,想想真跟他中举时的鸡飞狗跳不分上下地荒唐可笑。

周秋萍不想这些,她现在关注的点在于厂子她很想要,合资她也愿意干,但她没管理工厂的经验,而且她的精力也跟不上,她需要人帮忙。

她在脑海中搜寻了一圈,发现还真没人能够拎出来用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